191年,孙策的父亲孙坚在黄祖的手中丧命。为了给父亲复仇,孙策坚守孝道,三年如一日地思念着父亲的恩德与遗志。这段痛苦的时光,深深镌刻在他心中,成为他日后雄图江东的强大动力。
到了193年,孙策决定不仅要为父复仇,更要为江东谋划未来。他开始筹划自己的大业。最初,手中仅有几百名随军,但孙策凭借自己卓越的领导力和过人的胆略,带着这些寥寥无几的部下勇敢渡江,开始了攻打吴郡的征程。沿途他广招兵员,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领导魅力和优秀作风,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志士投奔,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。到了195年,孙策的战略逐渐奏效,他的大军气吞万里,所向披靡,一路收复吴郡、会稽、豫章、庐江等江东六郡,至200年,江东彻底归入孙策之下,战局得到平定。
展开剩余80%为何孙策能在短短六年内平定如此辽阔的江东?他的成功并非偶然,归结起来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:
首先,孙策非常明智地理解了孔子“举贤才,赦小过”的道理。他深知要成就大业,必须广纳贤才,不计较下属的小过失,才有可能走得更远。孙策不仅具备慧眼识人的能力,还具备宽容待人的胸怀,他以此吸引了一大批英雄豪杰加入麾下,这些人也成为他日后平定江东的强大助力。
孙策自小性格开朗,广结英才,尤以周瑜为最。两人自幼结下深厚的友谊,志趣相投,情同手足。两人不仅是知己,还是“江东双壁”,并肩作战,成就了江东的基业。周瑜不仅为孙策征战四方,还为他招揽了许多英才,成为孙策大业的得力助手。周瑜还曾向孙策举荐了张纮,虽张纮当时名声不显,但孙策爱惜人才,经过多次接触后,最终打动了张纮的心。张纮为孙策提出了战略建议,帮助孙策扫平扬州、收复吴郡、会稽等地,为孙策的复仇之路提供了精准的指导。可以说,没有张纮的指点,孙策的江东之业也许会因此而大打折扣。
除了张纮,周瑜还向孙策推荐了张昭。张昭在会稽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,当他劝降太守王朗时,不仅让孙策节省了大量兵力和资源,还避免了百姓的战乱伤害。与此同时,孙策善于识人,他见虞翻有胆略和谋略,便用心劝说,成功将虞翻从敌阵拉拢过来,最终一起助力孙策平定了会稽。孙策一生得力助手众多,周瑜、鲁肃、吕蒙、陆逊等,都是江东事业的中流砥柱。
除了有杰出的谋士,孙策自身也具备非凡的军事才能。他从小习武,兵法造诣深厚,既能运筹帷幄,又能亲自上阵,勇猛无比。在攻打刘繇时,孙策深入险地勘察地形,遇到刘繇的大将太史慈,二人单挑数百回合难分高下,显示出孙策非凡的勇气与武艺。在攻打吴郡时,孙策带伤策马,身中一箭倒下,部下急忙将他抬走。孙策深知此时若未能利用敌方的松懈将其反制,战局可能会反转,于是命令放出消息,称自己已战死。敌方果然陷入了误判,松懈警惕,孙策最终成功用诈死之计反败为胜,打破了敌人的防线,初步奠定了对江东的掌控。
此外,孙策在攻打会稽时,巧妙运用“声东击西”的战术,设伏攻敌。通过调动敌人兵力,巧妙调动敌人错失时机,成功拿下了会稽。这些战略,不仅显示了孙策高超的军事谋略,也彰显了他出奇制胜的能力。
孙策的军事纪律和对百姓的关爱,也为他的事业加分。孙策的军队在征战过程中严格遵守纪律,从不扰民,攻城时更是严禁军队掠夺百姓财物。在物资匮乏时,孙策还设立粥棚,安抚受灾百姓。孙策的军队以其高尚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爱戴,甚至有不少城池因百姓的支持而轻易投降。与此同时,孙策在军中推行宽容政策,对愿意投降的将士,给予照顾,但违纪者绝不姑息,严格依法治军。这样的作风,培养了一支忠诚、坚韧的军队,为孙策赢得了民心和战场上的胜利。
总的来说,孙策凭借其卓越的用人之道、精妙的战略谋划、过人的胆略与智谋,以及严明的军纪和对百姓的宽容,成功平定江东,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英雄人物。正如那句诗所言: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”孙策的成功,正是源于他对贤才的渴求与珍惜,他的明智决策为江东的统一铺平了道路,最终成为了历史上响亮的“小霸王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